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七章

群狼共舞——克里米亚战争史 by 书吧精品

2018-5-26 06:02

  缅希科夫亲王派遣8个营部队反击从海岸侧翼包抄过来的法军,法军在俄军反击下陷入一定的混乱。法军请求英军支援,拉格伦决定派一个营前去支援法军。不久卡洛波特的炮兵终于渡过河到达战场,阻止了俄军的进攻。英军的援助已经没有必要了。9磅炮的准确射击为英军打开了堤道的缺口,战局开始向联军方面倾斜。中央战线埃文斯的第2师和担任预备队的英格兰爵士的第3师沿堤道方向前进。在左面,近卫旅继续向瓦拉迪米尔团施加压力。第1师另外一个旅苏格兰高地旅则斜向移动向卡甘山俄军主阵地前进。近卫旅此时打开阵列以便让撤退下来的轻装师重新集结,队形有些不整。瓦拉迪米尔团依托大多面堡的胸墙向接近中的近卫旅发射密集的子弹,近卫旅损失了171人,队形的中央被打开一个大缺口。哥尔查科夫亲王发现了这个缺口,带领2个营投入这个缺口希望进行白刃战。这个哥尔查科夫亲王是彼得,1790年出生,多瑙河方面俄军指挥官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的哥哥。他长期与土耳其作战,并代表俄国签署1829年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1851年,他从军队退役。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服役,被沙皇任命为第4军军长。现在,他以64岁的高龄冲在战场最前线,的确勇猛异常。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现一个身份不明的军官传令近卫旅撤退,珀西上校拒绝了命令。他命令近卫旅收缩为防守阵形,米尼步枪齐射给予俄军重大杀伤。哥尔查科夫亲王的坐骑也被击毙,俄军迟疑了一下撤退了。近卫旅乘机重新夺回了大多面堡。苏格兰高地旅在科林坎贝尔爵士的指挥下开始进攻多面堡后方卡甘山另一翼的俄军,俄军在这里还有7个满员的步兵营。高地旅的准确射击导致俄军阵形大乱并撤退。缅希科夫亲王在卡甘山看到这种情况勃然大怒,但同时也失去了信心,下令全军撤退。英军炮兵继续打击落魄的俄军,拉坎爵士的轻骑旅开始追击,俄军的撤退变为溃退。拉格伦勋爵却保持了冷静,他认为黄昏将至,俄军还有数千没有参战的骑兵在远方游弋。圣阿诺德告诉拉格伦,法军所有背包留在北岸轻装渡河,无法继续追击而且他们的炮兵已经耗尽弹药。    俄军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当夜联军在南岸宿营,医生巡视战场救护伤员并将伤员转移后送到君士坦丁堡。奥马之战结束了。英军伤亡2000人,法军伤亡1300人,俄军伤亡估计在5000人以上。相比于双方投入的80000余人,伤亡率差不多10%,那个时代的正常水平。  奥马之战看起来乏善可陈。联军的计划却很大胆,只是实施起来完全走样。法军的侧翼运动虽然突然但显然没有发挥决定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携带火炮过河,渡河过于艰难。法军过河后似乎碌碌无为。无论怎么说,法军的战术设想显然比英军高明,颇有拿破仑当年的影子。英军的表现中规中矩。在战前制订的钳型进攻计划中,英军左翼也身兼重任。然而左翼英军慢慢吞吞过河后只有轻骑旅参加了最后的追击战。预想的钳型攻势最终变成了中央强攻突破。作为英军精华的第1师反应迟钝,指挥官剑桥公爵非常平庸无能。英军后来的表现也多半来自米尼步枪的巨大技术优势。唯一的亮点是拉格伦勋爵。他的移动令人叫绝,一个最高指挥官竟然超越所有英军部队,深入到战线后面。在我的印象中好象没有英国陆军将领具有如此品质,同样是独臂,也许他到海军服役会成为另一个纳尔逊,如果当时还有人敢于挑战英国舰队的话。一个疑问是拉格伦怎么跑到俄军后面去的。他的指挥部是随第2师行动的,当第2师在堤道正面被俄军炮火大量杀伤前进受阻的时候,拉格伦却带着指挥部过了河,他的目的难道就是深入敌后侦察?这看起来是侦察兵的事。根据时间推算,此时他的右侧可能是法军刚刚投入战场的预备队第4师,目标是电报高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拉格伦的动机就好解释了,他跟着法军过河,选择一个良好的观测点来亲自协调英法两军的进攻。英军2门9磅炮的加入显然是扭转当天战局的关键。当时的有烟火药使得战场能见度极差,因此俄军被英军2门火炮近距离射击打的晕头转向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没有来自上面的命令俄军即使发现也不可能离开阵地向这一小股英军进攻。那个时代没有命令在原地待命的步兵方阵被炮火打的粉碎是常有的事。俄军的表现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堤道西面的峭壁虽然险峻,但只用一个营警戒显然太轻敌,更何况这个营还是放在后方的。这个失误是致命的。只要21日法军在这里站住脚跟,当天其他地方联军进攻失利也不要紧。21日夜,联军肯定会将炮兵运过河,并重新布置兵力,将优势兵力加强到这里。22日联军将利用优势兵力和加强的炮兵火力从西向东横扫战场,俄军还是要失败。因为奥马河和大多面堡对于东西向的进攻都将失去意义,俄军还要担心联军从更南的地方大迂回包围俄军。即使俄军在卡甘山坚持到21日晚,俄军还是会选择连夜有组织的撤退。大多面堡俄军步兵和炮兵根本没有协调,导致大多面堡第一次很快失守,反映出俄军战术素养实在太差。在中央阵地,拉格伦勋爵所在的小山如此重要俄军居然无人把守,从这一点看缅希科夫就不是合格的指挥官。有人会归咎于俄军自己都没有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缅希科夫早已决心在奥马与联军交战,那么不熟悉地形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英军只有2门9磅炮,如果缅希科夫发现并下令反击,那么俄军不会那样形势急转直下。即便战场硝烟弥漫影响了他的观察,使用骑兵随时对战场实地侦察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俄军无论从技术、战术和指挥都糟糕透顶,尽管联军发挥也很一般,想不赢都难。联军在奥马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波托尔的道路。拉格伦的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建议联军修筑一条工事防御来自北方俄军增援部队的进攻。尽管在敌国领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建成后将成为日后俄军增援的严重障碍。联军可以从塞瓦斯波托尔的南部发起攻城战。此时已经病重的圣阿诺德元帅支持这个方案。联军的计划很稳妥,但却丧失了从北方直接进攻,快速占领塞瓦斯波托尔的机会。关于俄国援军是否会从北方立即发动进攻打击联军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俄国学者认为会有,但西方学者认为不会有,他们认为快速进攻可以减少日后的流血和代价高昂的围攻。  拉格伦勋爵对于保持英法联军内部的团结考虑甚多,但是这被人批评为部分影响了他的判断力。9月22日,法军休整并进行后勤补给,英军则在掩埋阵亡者和后送伤员。令英军不快的是,法军后来反复强调奥马的胜利是法军一手完成的。这可以理解,圣阿诺德元帅在29日重病不治,死在军营里,法军想以此来纪念元帅。9月23日,英军在风和日丽中向南进发,部队被允许沿路抢劫因此士气高昂。(联想到1860年英法军队在北京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他们的军事传统。我们也不必咬牙切齿耿耿于怀,失败者自然要付出代价。)霍乱的魔咒现在也减轻了很多。英军穿过波贝克河后塞瓦斯波托尔已经可以看见。拉格伦决定按计划继续向南前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塞瓦斯波托尔。  1792年,克里米亚被土耳其割让给俄国,塞瓦斯波托尔成为俄国在黑海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塞瓦斯波托尔有一个天然的深入内陆的港湾,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1854年的塞瓦斯波托尔城本身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俄军之前还从没有预料过在克里米亚打防御战。马拉科夫要塞是整个防御体系的关键。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